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个自编的趣味心理测试,灵感来自于在北师大听方晓义教授讲授家庭心理学的课,这个测试主供大家娱乐,并不是严肃的科学心理测量哈~
首先,请你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的家。
请你想象自己走在回家的路上,从学校、或者是办公室忙碌了一天,终于要回家了,计划要好好放松一下,美滋滋。那么,你习惯什么时候拿出钥匙呢?
A.很早就拿出来,拿在手里叮当响
B.一边上楼一边掏钥匙,效率满满
C.站在家门口,发现需要钥匙了才掏
选好答案请往下看
→
→
→
→
→
→
→
→
→
→
→
→
→
选A的朋友
你没有拖延症,有计划性,时间观念很强,精力充沛,做事习惯提早,雷厉风行,不慌不忙。
选B的朋友
你的拖延行为较少,动力满满,除了把工作完成,还能有效处理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事情。
选C的朋友
你有拖延的倾向
下面正式一点谈谈拖延行为。
拖延的英文是procrastination。pro在拉丁字源里是向前(向将来)的意思,crastinus的意思是明天。把事情放到将来去做,这就是拖延最简单直接的意思。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拖延症的历史分析由Milgram()提出,他认为“现代技术发达的社会需要大量的承诺和截止日期,这使得拖延增加,而在不发达的农业社会,人们却很少受拖延困扰。”关于拖延症,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认识和定义。威廉·克瑙斯在他的《终结拖延症》一书中给拖延症下的定义是:“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它会把重要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时间去做。拖延过程很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综合很多学者对拖延的定义,皮尔斯·斯蒂尔则在他的元分析论文里给拖延症下定义:拖延是自发的对预定的行动计划的推迟,即使预期到推迟会使情况更糟糕。(Toprocrastinateistovoluntarilydelayanintendedcourseofactiondespiteexpectingtobeworseoffforthedelay.)
研究表明,拖延症具有跨时间和跨情景的稳定性。并且一般拖延者往往是年轻人而不是老人。
自称靠“研究拖延症养活自己”的加拿大Calgary大学的PiersSteel教授(就是下图这位,大家感受一下)
提出了拖延症的公式:
公式来自文献——TheNatureofProcrastination:AMeta-AnalyticandTheoreticalReviewofQuintessentialSelf-RegulatoryFailure、
翻译过来也就是上图。
其中,E(期望)代表你对任务获得成功的信心,V(价值感)代表你对整个任务感到的价值感,T(冲动)代表你有多容易分心,D(推迟)代表你多久会获得回报,U代表效率。
针对这个方程式,可以帮助大家认识自己拖延行为的一些产生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具体而言,比如针对E(期望),你可以增加自己对任务的期望预期,例如在我刚刚学习跆拳道的时候,了解到很多学的很好的师兄师姐最开始也是个小白,但是坚持不懈的练习就可以像他们一样酷,徒手破木板,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信心。
针对冲动,你要减少做任务时手边的诱惑。等等。
这是上面那位皮教授写的书。
TheProcrastinationEquation:HowtoStopPuttingThingsOffandStartGettingStuffDone
接下来再写几个对抗拖延小技巧:
1.72小时原则: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在72小时内去做。激情会支持你有勇气和耐心渡过开头的难关。否则激情渐渐消退,有的事情你可能就不会去做了。
2.橡皮筋战拖:如果你总是用其他事情代替你应该做的重要的事情,在手上绑一根橡皮筋,一旦发现自己分神了或者开始做无关事情,就用橡皮筋弹一下自己,拉回注意力。忍受自己的分心的冲动5分钟,看看会发生什么
3.觉察是行动的开始。列出一个重要与紧急的二维象限,觉察自己对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是怎么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