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我和多位求职者进行过深入沟通,了解了许多他们的心态与困惑。
于是,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为正处于迷茫的求职者们,进行一次职业发展/规划的启蒙。
本文篇幅约字
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
从每年9月应届生秋招开始,到11月秋招渐入尾声,这个档口是求职者焦头烂额的时段。他们在忙什么呢?
焦虑如何从择业迷茫中突破
在五花八门的行业公司职位中挑选“感觉上”可以做的
做网申、写简历、应对面试
干脆先做毕业设计、论文、实验
忙着忙着,秋招就过去了。
粗略估计一下,每年招聘季节,我接触到的学生是平时的四五倍,就不知怎么的,大家都是在“职业”这个名词和阶段哐当砸在面前,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才猛的从四面八方涌来,好像在这之前,求职和职业规划这件事不存在不用想似的。
近期的一个讲座上,一个研二的男生说:“老师你的讲座我从本科的时候听了好多场,有点后悔那时候没系统的梳理自己…..”我除了回复一个礼貌而不失尴尬的笑容,也真的无力再说什么。
咨询中遇到上来就问得最多的问题永远是下面这些:
老师你觉得我适合做什么?
老师我很迷茫不知道怎么选?
老师面试里这个问题怎么回答?
老师我觉得我什么都可以做…
每个人似乎都在期待老师像过去考试划重点一样,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可是,选择职业真不是考试!
如果我就明确告诉你:你就去做xx工作吧!你真的会接受么?把职业出路交给一个只和你聊了一个小时的人?讲真,我都替他们捏一把汗。
那些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的人,往往会草草地找一份差不多的工作,然后早早地陷入职业的瓶颈期。
我和很多工作几年,但过得并不快乐的人聊天时,他们大多都这样跟我说:“当年没怎么细想,有了机会嘛就先工作再说。”再问:“那现在发生了什么?”答:“工作着工作着,发现和自己最初想的有那么些出入,总觉得有些东西需要改变一下。”
这些职业瓶颈,我认为,就是给早前被动、不思索自身的人准备的。
所以对于那些想要在职业中真正主宰自己,希望能借由职场实现些价值,产生幸福感甚至实现职业理想的无论学生,抑或职场人,我想来简单的说一说到底要如何准备职业,这也是BeBeyond18年来不断研究个人发展的部分所得。
1好的职业选择
到底和什么有关
1.对自我状态的认知
2.对外界需求的了解
3.以上二者是否匹配的程度
为什么?
我们且回到最原始的对于工作的定义上:
“工作的产生,来源于系列的劳动作业中,某一环节的内容/问题需要有人来操作解决,工作本质是去解决问题,而这个系列劳动作业开始固定化,那么这些一个个的小环节也开始固定需要人解决,从而渐渐产生工作职位。”
工作,简单来讲是劳动力和其价值的交换,我买你一些时间,你发挥你的特定的功效,解决我某一环节的问题。
在今天,工作不断精细化,对于人的要求更加精准,劳动力选择越来越多。求职者也对于工作也有自己五花八门的追求:赚钱生存、价值体现、平台人脉、未来发展blabla。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开发出系列福利:良好的培训、各类福利政策、甚至解决家庭问题等等。
但是请注意,职场新花样再多,工作的原始属性仍然没有变化:任何工作,依旧需要的是能解决特定问题的劳动力。所以在这个时代,你发现机器也开始和我们抢工作机会了。因为机器解决某些问题的能力,很可能超越了人。
本质上来看,任何企业招聘,都是关心应聘者:
到底能解决什么特定工作问题?
可以解决到什么程度?
能贡献什么?
贡献成什么样子?
哪个求职者能把这些问题回答得好,就更容易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机会。
用人单位为了看清你有可能如何回答上的问题,才设计了非常复杂的流程。这涉及到用人单位的一个重要考虑:时间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要招到最合适的人,他们设置了重重关卡。每一关,无非想让你清楚、大声、切入要害、结合事实的告诉他们:我是你要买的那个产品!
很多人之所以经常找工作碰壁,就是因为没有办法向用人单位清晰具体地阐明自己的“功能”。用人单位看到的,也就是一个“你们看我是啥我就是啥”的最基础劳动力模样。在选择足够多、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为何要选一个让我看不懂用途的“产品”?
众多职业研究学者在20世纪末就提出了良好职业规划的理论及系列操作。把这些不断叠加的研究结果,结合现代职业规划,我们看到依旧是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
例如唐纳德舒伯提出的决定因素拱形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为职业选择提供支持和帮助,共同构成职业选择背景。其中内因的组合互动形成了个体独特的特质,这些独特的性格就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特质匹配的职业和具体的工作环境会给人带来工作上的满意度并且激发积极的奉献精神。
所以这也不难理解,现代企业在不断调整人才计划,不断为了保留好材料而改善工作环境。对现代职业规划理论感兴趣者可自行习之,我在此不做累述。
总而言之,对自我状态的认知,是你销售自己的基础,同时也是你在进入职业之后不断成长的原始动力,如果你想要主宰自己,你说它重不重要?
2
到底什么是自我状态认知
以及包含些什么?
提到自我认知,不少人会马上提到一些非常窄的维度:
1.性格(绝大多数只能说到内向外向)
2.某些能力特质(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不信请自己问问自己:“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感觉下你到底能对自己认知到哪些角度,什么程度?
先谈自我认知的角度
组成你这个人的所有,从形体到精神层面,都值得被认知。比如:长相、价值观、态度、能力、学识、兴趣、理想、资源等。形成这些东西的背后原因更值得被挖掘:原生家庭、学识阅历、生活经历等。正是这些差异使你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也即是你差异化竞争力、自信和职业动力的源头。
我不止一次被学生问到:“我觉得我的性格不太好,怎么改?”
妈耶!如果你学会了改性格的绝技,请一定教我。都说目前职业上最大的歧视不是性别,而是内外向性格,可能还是有些道理的,因为好多考核人员也极爱简单的说:哎呀我感觉你这个人挺内向的,不适合。
不知道说者是怎么细致考核的,但是相信听者估计只能直接的接受到“我内向我不行”这个信号。不少人因此烦恼甚至不自信。可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来自方方面面:遗传、环境、教育、实践经历,你总不能因为一个简单到都没有背后细则因素的结论而给自己一票否决。
如果真要掰扯,内外向性格真正的判定绝不是简单的说话多少,愿不愿意和人交流这些表象,而是你在需要补充能量时的偏向性。
简单来说,当你需要补充能量时,内向人偏向到熟悉的领域或者一个人安静的恢复,外向的人则需要向外界寻求能力,比如压力太大就去蹦个迪。而说话多少、是否愿意表达这些只是性格之下的表现形式,但这些表现形式是极容易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比如我就是个内向型的人,我的初始状态绝对是避免和外界交流,但是我的工作要求我必须对话,甚至是面对非常庞大的人群说话,所以我也慢慢练就了整天逼逼叨的技能,但是这不代表我的性格改变了,而我更知道我在什么时候可以有什么呈现。
我曾经咨询过一个工科类的研究生,一个小姑娘,很纠结自己该选择什么。当我细细问她:你如何看待工作时。她提到的一个点让我很感兴趣,她选择一个公司,会很白癜风学术峰会北京治疗白癜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