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天山雪莲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以前我们听到这句话还不是十分有感受,但是相信经过年这一年,所有人对变化和不确定性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不确定性和变化将成为未来生活的主旋调,国际形势日新月异,企业发展也是不断遭遇瓶颈,个人更是艰难重重。
很多学者用VUCA来形容如今所处的一个社会趋势。VUCA是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这四个词的首字母的缩写。
那么在VUCA时代,企业如何做才能更好地突破瓶颈,个人怎么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复杂形势?也许唯有创新。创新不是一个新诞生的词,而是一个被我们众所周知的词,传统的创新一般都是从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两个方面,但是VUCA时代,人们发现单靠这两种创新形式似乎已经不能有效解决面临的问题。
要想突破传统的创新窘境,李欣宇老师在她的这本《突破创窘境》中讲到,企业需推行以设计驱动式创新为内核的第三种创新。
设计驱动式创新是由全球创新领域的权威学者、米兰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与设计学院教授罗伯托.维甘提在年提出的,在过去十年间随着设计驱动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很多企业得以突破瓶颈,走出经营困境。
在从1.0版本的设计走到现在的4.0版本,设计思维的核心也跟随着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那么到底什么是设计思维?如何在实际中使用这种思维方式?又如何去利用设计思维进行商业和个人创新呢?
李欣宇在《突破创新窘境》这本书中做了详细系统的讲解,在这本书中,她首次提出了“二心四力”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她在过去8年间参与的大大小小的50多个创新项目,经过不断地总结和实践,提炼出的一个适合于中国企业创新的设计思维。
那么我们看一下到底什么是“二心四力”模型?在了解“二心四力”模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设计思维,也许就能更好地理解“二心四力”模型。
1、什么是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最开始是来源于西方,那么我们就以一个故事来带大家了解到底什么是设计思维?设计思维又是如何带给企业创新改变的?
这个经典的设计思维故事发生在年,即通用电气公司在医疗设备领域的颠覆式创新。
据说有一次GE的设计师道格.医院目睹了令他吃惊的一幕,就是有孩子看病需要做CT检查,但孩子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不敢进入CT设备里而被吓得直接哭了。
事后经过调研发现,医院附近80%的儿科患者需要服用镇静剂才能完成核磁共振检查。试想给儿童用镇静剂肯定对孩子不好的,但是有时候为了检查又不得不用。
为了改变这个情况,医院给孩子使用镇静剂,道格就去斯坦福学习了设计思维,他想通过重新设计儿童对CT检查的体验,来让孩子们不再害怕进入CT设备检查中。
于是他组建了团队,大家开始进行用户调研和访谈观察,医院儿童、家长、护士等的观察和访谈,实地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和心理需求后,最后发现,附近那些美术馆、博物馆和迪士尼剧场等地方,可以让孩子保持安静很久,孩子们会沉浸在这种充满想象力的地方,然后也不哭不闹,甚至可以开心的玩耍。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道格团队开始了对CT机房的改造,他把墙面、道具与游戏化的引导语相结合,把原来让孩子害怕的CT检查室改造成了海盗船体验馆。
大家可想而知,当孩子们来到CT检查室后,看到充满趣味和冒险的海岛船主题馆,还会害怕吗?不会的,每当孩子们需要做CT检查进入CT机时,医生会告诉孩子们,
“你现在要进入这艘海盗船,别乱动,不然会有海盗发现你的!”
后来根据测试,超过八成的儿童患者会主动选择进入海盗船CT机进行检查,甚至还有孩子们问家长,明天还能再来吗?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设计体验改造,不但减少了孩子对CT检查的恐惧,而且还有效提升了检查效率。医院来说也是运营效率的一种提升,这个故事中的设计思路就是把用户的痛点转化为安心点、幸福点。
CT机的改造充分体现了设计思维的“以同理心为基石”,“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李欣宇在《突破创新窘境》中写到,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定义设计思维,那就是设计思维是一套以人为本的昂方法论,旨在帮助组织和个人突破创新窘境,打造融合用户需求性、商业延续性及技术可行性的产品、服务和品牌。
理解了设计思维之后,我们再来看李欣宇提出的“二心四力”模型,这个模型包含了六大核心能力及六大阶段。
六大核心能力:好奇心、同理心、洞察力、全局思考力、创想力和敏捷行动力
六大阶段:方向探索、用户共情、价值洞察、机会辨识、创意生发和原型测试
任何模型的提出,不单纯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这个方法论,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个模型去指导和实践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那我们接下来看一下怎么在实践中使用。
2、保持好奇心是创新的第一步
为什么在“二心四力”模型中,首先被提到的是好奇心。因为好新奇心是创新的第一步。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
我们可以翻看那些伟大科学家的每一个发明,无不是因为好新心的激发,才有了后续的科学探索。牛顿对苹果从树上掉到地上感到好奇,达芬奇对鸟类飞行充满好奇,瓦特因观察水蒸气,发现了改良水蒸气的方法......
因为好奇,所以才会被激发出浓厚的兴趣,也因为好奇,才会持续不断的去思考。也正是因为这些思考,推动着人类不断地往前走。
但是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明显的可以感觉到,我们的好奇心并没有随着信息的丰富度而被激发,反而是在不断地退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大数据和信息算法的影响下,我们形成了信息茧房。
一旦形成信息茧房,人们只会愈加坚信自己已有的认知和信念。
所以大家可能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很多人已经喜欢沉浸在个人的世界中,不愿意去打破这种信息茧房走出去。
越是这样,越是容易固化自己的圈子和认知。当我们不再对自我喜欢之外的东西感兴趣时,我们就会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正如李欣宇在《突破创新窘境》所讲到的,我们应该在接受信息之前提醒自己,不要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