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体适能评估到数字化体能训练,科技的进步悄然改变着人们的锻炼方式和生活习惯,也让我们的体育生活更加美好。请听《百姓身边的体育法》系列报道第8集:《为体育发展插上科技翅膀,科技让体育生活更美好》。
“用您的手机或者用手机投屏电视,打开摄像头,只要做5个动作,就能比较全面地测量身体体能状况。只要扫描北京健身汇小程序,在哪儿都能练。”
你能想到只要做5个动作,就能测量身体体能状况吗?这并不是天方夜谭。
如今,通过结合智能AI动作捕捉、健康监测设备、专业可穿戴设备等,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对受试者健康水平的多维度评估。“科技+体育”早已广泛运用于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今年北京市第十四届全民健身体育节发布的“量身体育行动”就运用了AI科技元素。“量身体育行动”AI技术支持团队的负责人林宜立介绍:
“‘量身体育行动’里的第一个板块就是AI体适能评估。我们这个产品可以实现远程在线,居家就可以练,很适合老百姓在家练习,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能以更低的门槛、更高的效率参加到全民健身中。”
北京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主任孔宪菲表示,“量身体育行动”借助AI技术,实现“三个串联”,真正为市民群众“量身定制”了适合自己的健康方案和运动方案:
“我们向社会发布了一系列体质测试工具,包括线上的基于AI技术的体测工具,也包括线下和体测机构、医疗级别的体质测试健康机构的合作,能提供给大众一种有针对性的、量身定制的健康方案和运动方案。”
科技助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也使体育赛事活动趣味横生。由北京市足球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女孩足球梦技术挑战赛也实现了“科技助力”。
在比赛中,参赛者需要在曼联梦剧场的沉浸式智能足球房里,完成盘带、传球、射门等各种技术项目。科技元素的加入,不仅增加了比赛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对各组别球员的应变能力、观察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足球技术动作能力更是一种考验。
北京市足协副秘书长陈长红说:
“在‘曼联梦剧场’设计的这些科技环节,更贴近于足球比赛的实战。北京足协在这里设立了科技训练中心,希望未来可以把科技训练手段搬到球场边,让孩子们在练习技术的同时,体验游戏的快乐。”
除了全民健身和体育赛事活动,如今,竞技体育也插上“科技翅膀”,数字化体能训练有效地提升了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和科学训练水平。
木樨园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北京男排的体能训练中,就融入了科技元素,北京男排主教练李牧介绍:
“我们一直在做科技助力。首先在体能训练上,我们聘请了专业的体能教练,他的很多训练数据、队员的体能训练安排都是经过科学监测和系统了解后去实施的,在实施当中我们也会持续进行监测,包括力量训练、速度训练都是要及时监测的。除了体能训练,我们的体能训练馆也是有很多科技含量的,我们的技术训练、录像辅助的这种技术统计,对于体育的作用无比重要。”
如今,科技的力量几乎无处不在,科技创新在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也日益凸显。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木樨园体育运动技术学校校长张军说:
“我们人类发展到了现在的阶段,谁能够把科技手段转化为应用成果,转化得好,谁就是受益者。同时,让科技手段向实际应用当中转化,也是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一个方向。”
专家说“法”
新修订《体育法》第十二条规定:
“国家支持体育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培养体育科技人才,推广应用体育科学技术成果,提高体育科学技术水平。”
新修订《体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
“国家加强体育训练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对运动员实行科学、文明的训练,维护运动员身心健康。”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体育法研究所所长姜涛认为,如今,利用科技手段对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已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新修订《体育法》为运动员科学文明训练、维护运动员身心健康提供了立法保障:
“过去我们国家的竞技体育讲求‘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坚持大运动量训练,而现在我们更强调科学训练。以最近几届奥运会和大型赛事为代表,我们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以及其他世界最高顶级的竞技舞台上面争金夺银,这些非常亮眼的成绩背后有很多新科技的运用。未来,科学训练更是一个趋势,在立法里做这样的保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